大力推廣電子政務,原本是為了簡化工作流程,更加高效便捷地服務群眾,也讓基層干部有更多時間、精力為民辦實事。然而在一些地方,基層干部不僅沒有因電子化、數字化工具減負,反而不勝其擾。
電子外衣下為何潛藏形式主義?根源是部分領導干部政績觀錯位、權力觀扭曲、責任心缺失。在“干得好不如曬得好”“關注即是流量,流量就是政績”等錯誤思想的裹挾下,盲目大搞信息平臺開發建設,例如先花錢搭建App,再花錢或硬性安排任務刷注冊量,錢浪費不少,唯一的用途是應付上級考核。在上級面前看似掙了“臉面”,實際卻是離實際、離群眾越來越遠。
上級拾起官僚主義的矛,下級就會舉起形式主義的盾。“表現在基層、根子在上面”。“上面”如果習慣于開長會、常會,坐而論道,沉湎于文山會海,下面就會以文件落實文件、以會議貫徹會議;“上面”如果習慣于把材料當政績、把報表當實效,下面就會“認認真真搞形式、踏踏實實走過場”;“上面”如果憑長官意志辦事,提不切實際的口號,下達不切實際的任務,下面就會手忙腳亂,無所適從。
糾治電子外衣下的形式主義,需馳而不息、久久為功,更需刀刃向內、壯士斷腕。一方面,需要及時止損,以“實”字為評價標尺,引領電子政務的設計思路更新,清理多余的公眾號、客戶端、工作群,讓基層干部能抽出身來,真正為民謀實事。更重要的是,要優化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,同時持續加大對形式主義問題的監督查處力度,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,摒棄私心雜念,嚴防裝樣子、盲目鋪攤子的功利行為,多做打基礎、利長遠、出實效、創實績的實事。
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!發展電子政務也要將心比心,只有揭下電子外衣下的形式主義,切實做到為基層減負,才能讓更多基層干部有時間有精力走到群眾中間,想群眾所想、急群眾所急、解群眾所難。(沈蕾)